“為什麼我的本科背景、GT成績和綜合軟背景都跟TA差不多,TA卻收到了比我好的OFFER?”
兩個字:時間!

或許不少人聽說過,留學申請中,第一輪比後面的輪次有優勢。百曉生今天來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以美研留學為例,美國很多大學有不同的截止日期,一般會有3-5個輪次,可選擇任一輪次申請。第一輪次的截止時間最早在10月中旬-11月,最晚的輪次可能遲至次年4月份。
而第一輪申請者較少,此時的錄取幾率較大,對於申請條件比較普通的學生有利。而到第三輪時,各院校都會開始尋找非常特別的申請者以提高生源質量。
這就好像選秀節目:一開始每個導師都擔心自己搶不到好學員,組不成一支強勁的戰隊,所以一出現表現好的學員,每個導師都搶著拍。
但是隨著自己隊裡的位置逐一被填滿,他們不但對後來的學員越來越挑剔,更要考慮到什麼樣的人才能補充他們的空白,平衡他們的綜合實力。

留學申請也是一樣,第一輪充滿未知,他們寧可把條件好的同學放到waitlist上也不敢放過(這批人會跟第二輪的申請人競爭,等於得到了第二次材料被review的機會);輪次越靠後,他們越少招生壓力,越多對整個班級組成的綜合考慮,對申請人也就越挑剔。
而且你知道嗎,很多學校AO都不經意透露過,每年申請人比例大概是第一輪30%,第二輪55%,而第一輪給出的offer是全部offer的65%左右。這意味著R1是三分之一的申請人在搶三分之二的席位!
並且留學申請涉及步驟諸多,GT考試、收集推薦信、想故事寫文書、提交申請、準備面試…整個過程對時間投入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能趕上第一輪申請,說明申請人早就開始認真規劃留學、開始選校了。這也展現了申請人的決心。

當然,並非說第二輪、甚至第三輪就沒有優勢了。
有機會增加新的經驗
如果在輪次之間,申請人能增加一些能很大改變你的申請強度的經歷,那這個等待還是值得的。
什麼是“能很大改變申請強度”的經歷?
比如一次不按部就班的升職,一個海外遊學的經歷,創業馬上就要出成果,一段難得的community service經歷,或者一次有含金量的競賽、實習、科研等等,這些都是值得考慮延後申請的。
有更多時間彌補自己的短板
比如GMAT分數不夠高的,有了再考一次的機會;工作經驗太短沒啥可寫的,有了做新項目的機會;GPA低或缺少商科/數理背景的,這三個月還可以去上一門經濟/商業/數學方面的網絡課程。
如果你的背景一看就知道在第一輪中競爭力不強,錄取風險很高,也許第二輪才是你真正的機會,當然前提是確實在這三個月中能有明顯提高。

這些不能提早做好嗎?
如果你提早一年,甚至兩年、三年來做留學規劃,就可以在第一輪中展現出最優秀的自己,還需要考慮去擁擠的第二輪嗎?
如果你準備明年入學,你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