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家長思考移民或送子女出國,小朋友出國讀書,是一個長遠計劃,父母需要周詳策劃,單在語言適應上,小朋友若能盡快進入良好狀態,在心理上便較容易適應上學生活。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心理評估及臨床研究部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曹宏業博士(Ricky)的研究領域,包括閱讀及語言發展、讀寫障礙及第二語言學習(中文及英文)。他小一離港赴加拿大,12歲那年回港讀書,對中文運用未能得心應手。「後來我是自學中文,由報紙、電視中認中文字,長期用手寫板學寫,持續了6年。這兩段學習語文的經歷,令我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艱辛。」
把握學外語黃金期
談到留學讀書,他解釋小朋友會有不同焦慮,站在語言層面,是港童要面對的第一個關卡,加上香港缺乏語境,父母一般也不是說英語,故小朋友若不是自小出國,便要在心理上有一點調節和要下決心面對。
他建議父母在找學校時,宜先了解校方對海外學生的外語支援上,有沒有政策;另外,家長可以考慮選擇華人居住比例較低的地區,以便孩子容易認識當地的小朋友,練習運用本地語言。而就一般情況,單論出國的第二外語適應,應是愈細出國愈有利,效果會愈好。
Ricky表示︰「因為有研究顯示,6歲前是黃金期,6至12歲這階段,接收第二語言進度會慢慢下滑,而中間的變數也是會有,視乎有沒有突變的事情發生,故未升學前,香港父母若有資源,可以經由單對單外語補習,在6歲前裝備孩子外語能力。」
家長亦可豐富家中的外語環境,例如購買孩子喜愛看的外語圖書及動畫等……但Ricky強調家長不要在學前階段過分操練孩子,免得他們承受不必要的學習壓力。但他強調,中學後才留學的學生,心理上需要朋友維持社交健康,故也不應因為要學好外語而只跟外國人玩。
到底小學或是中學出國效果好?他認為其實沒有一個量度標準,因面對留學的很多未知數,故是因人而異。「是真的出了國才知得唔得,要試過才知,但也視乎當事人有多大的決心,而且也不能說中學後出國效果便不好。」
他舉例自己有一位已當了老師的朋友,中六後才留學,但因下了很大決心,事前已查考英國升學需要考哪些試、日後大學的生涯規劃如何等等,作了很多準備,因此他最後入讀劍橋。「當事人的決心,有助他適應任何困難。相反一些沒有心升學的同學,會表現出不關心或不了解,也不會有積極行動。」
由興趣入手裝備自己
留學生有不同焦慮,但他認為語言一項是比較可以及早裝備,故他建議有心出國的同學,在香港多由興趣入手自學外語,如找機會參與由外國朋友主持的群體活動,在家中其中一個吸收語境的資源是多看肥皂劇及電影。「我建議不看中文字幕,只看英文,即使初期會看不明,也不要緊,因為只要多看,自然會慢慢pick up。而類似美劇《Friends》這類,主角間對話常有一定停頓位,然後再說話,那個flow是自然的,對吸收上是不錯的節目選擇。另外若感節奏太快,也可以先看卡通。」
另外,他也建議同學若有心,出國之前便要習慣在社交媒體用英語表達想法。「要提早告知朋友你會這樣做,若有人笑也不要管他們。」
留學前做好準備
1. 先決定目標留學地點,及早查詢目標學校(中學、大學)需要的學術要求;並應了解申請入學的行政手續及所需文件。此外,同學也應了解選修科目之後在職場上的長遠出路及未來升學銜接等等;當然,也要同時安排留學經濟預算。
2. 針對語言方面,應查考申請入讀學校(中學、大學)對留學生的語言要求,例如需不需要考IELTS、TOEFL、要求分數標準;並查詢入讀學校有沒有為留學生的第二語言作出支援,以備入學前進修增進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