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著手申請海外研究生項目?加申匯本期特邀嘉賓的觀點是要結合學生自身的背景、個人興趣愛好和職業傾向確定申請方向,才能迎接挑戰,給未來的人生帶來生機。

在我為留學生做資深個性化教育和發展規劃的多年裡,我瞭解到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成熟度不同(如有的是早熟型,有的是晚熟型),也由於有的學生家長認知上的差異,當學生們從繁重的高考應試中走出來之後,就把大學當成了高考後的放鬆之地,而沒有做到全面思考和長遠規劃,以至於大學畢業了找不到或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時才發現最初的選擇是倉促的沒有一個系統深入的思考和規劃,這相當令人惋惜。不過,我個人認為,畢業後暫時沒找到工作也不要壓抑,因為還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重新規劃、調整和認識自己,最終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
我曾經有學生,他們就經歷了這樣重新規劃調整再出發的過程。
我的一個學生,是一個典型的晚熟型性格的人。他進了國內一所二本大學後才發現,這學校的學生畢業後要找到好工作非常不容易,因為國內企業招人一看學校二看文憑,無論哪個方面,在未來的招聘市場上,他目前的學歷都不太拿得出手。好在他認識到這一短板後清醒了,從大三開始努力學習,保持住良好的GPA成績,希望本科畢業之後可以考研,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歷。
這個學生的專業是電子工程,他特別想在申請研究生的時候轉到計算機專業去。於是,他在電子工程專業學習的時候,同時選修了計算機類專業課程並爭取到很多實習經歷。在大四的時候,他開始著手申請加拿大某著名大學的計算機工程專業研究生項目。
我們知道,加拿大大學不會在意申請者國內讀的是985還是211,他們在意的是申請者的大學GPA成績,申請者是否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這位學生在大三開始就做這兩方面的準備了,尤其是雅思,他提前了兩年來準備,最終考了7.5分。這也是他最終申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外一個學生的故事,也經歷了同樣的心路歷程。他進了普通大學(三本)才幡然醒悟,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之路。提前系統規劃明確目標。他提前準備英語,在完成國內大一的課程學習,同時雅思衝到七分後,他來到加拿大留學,後又轉到麥吉爾大學。在未來,如果這位學生想申請加拿大研究生就有會更大的優勢。
我們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有的學生開始拿到手的牌並不好,但這並不是終點,關鍵看學生自身是否有所覺醒,是否能對自己重新規劃定位。在校期間學生應思考清楚:畢業後工作還是考研或者留學?如果想考研或留學,就爭取學好各門課程,儘量不要偏科,保持良好的GPA成績。而且最重要一點,不管你是準備工作,讀研還是留學,從現在開始,都要學好英語。因為優秀的英語成績和英語能力不是靠突擊而是靠不斷的積累,尤其是寫作。
那麼,當學生開始未來職業方向規劃時,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特點並適應將來發展要求的研究生專業呢?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高度的自知。這是因為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個性,喜歡做什麼以及具備怎樣的潛能。只有在認知自己、挖掘潛能和建立自信的背景下,學生才能準確調整和規劃。我曾發現有的學生在準備讀研究生時,既沒有考慮自身GPA成績,也沒有考慮畢業之後的就業問題,更無從談到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選擇專業,以至於畢業之後感覺迷茫壓抑,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令人扼腕。
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對於選擇哪個學校的研究生和選擇什麼專業,採取一窩蜂的態度,「不管什麼專業,只要名校就可以」,嚴重的名校情結。畢業以後才發現北美職場並不像國內太過於看重「名校」和「學位」。北美更看重的是除名校和高學位之外的與職位的匹配度–適合性!他們招最適合的! 因此與職位相關的實際工作經驗,出色的英語溝通能力,領導力和團隊合作等鮮明特點的潛在候選人更受企業青睞。 比如一個著名金融企業的IT經理是一個在學院只學了1年IT研究生證書班的成年學生。雖然沒有碩士學位, 但是因為這類研究生證書班課程帶有實習而在競爭中獲勝。
針對上面的現象,我的建議之一是:學生在選擇的時候,對現實世界的就業情形要有高度認知。一要明確自己的立足地點,即未來是在國內還是在北美工作。二要明確未來的職業和發展路徑,即具體職業是什麼,未來可能的發展。
我的建議之二是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資格要求應具備高度認知。如大家對進投行都很有興趣,就應該瞭解,想進投行工作並不一定要求研究生。會計和精算,金融等更看重職業資格證書,本碩連讀有助於快速拿到資格證書。所以,學生對某個行業的教育背景和職業資格的要求必須清楚明確,才能知道是否要讀研究生以及讀什麼類型的研究生,而不要只聽研究生專業的名字就想當然。現在各大學對傳統專業做了不少改革和更新,所以學生就要提前在申請大學前和上大學以後對就讀的專業和未來發展做深入細緻的研究。
以滑鐵盧大學4年會計加一年研究生的發展方向圖為例。 5年中,一個本科學位,一個碩士學位,一個職業資格考試,如果有對應的Co-op工作經驗很快獲得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學生具體選擇什麼樣的專業,我非常讚同一個觀點,即:沒有最好的專業只有最適合的專業,而給你未來職業方向提供選擇最多的專業就是最適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