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工作重新出發
大齡留學:這樣的選擇值不值

在德國留學的楊明松出國留學之前在一家外企工作了3年;蘇悅在28歲時辭職到日本留學;瞿凱為了重新選擇職業方向而走出國門再進校園……在中國留學生群體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經過職場的錘煉之後,或因人生轉向,或因職業發展,背起行囊重新出發,走出國門開始自己的留學生涯。
為了長遠職業發展
在「為什麼工作幾年後選擇出國留學」這個選項下,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占比較大的是為了將來的職業發展。
楊明松在一家外企工作3年之後決定赴德國讀書深造。「本科畢業後,我就參加工作了。在工作過程中,和各個國家的同事、前輩接觸下來,深深體會到自己和他們之間的差距,同時也感到自己視野不夠開闊,如果繼續一成不變地工作,將來很有可能被淘汰。」在和身邊優秀同事的接觸過程中,楊明松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清了未來的目標與方向。因此,在工作兩年後自己負責的第一個完整項目完成後,他決定重回學校。「雖然再讀兩三年書,會失掉不少工作機會,但從長遠的職業發展來看是有益的,也是值得的。」
除了為了更長遠的職業發展考慮出國留學之外,也有留學生是為了開啟一段新的職業道路。
本科畢業後,瞿凱在兩年內換了3份工作——從電子工程師、網路售後服務到市場銷售。「如此頻繁地換工作,為的是盡可能多些工作體驗,看看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同時也是適合自己的。」兩年後,瞿凱明確了自己的職業方向,決定轉投金融行業。「但是我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想進入金融行業,就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知識。」經過慎重考慮,瞿凱決定出國留學。
在瞿凱看來,有了清晰的職業規劃再出國留學,會更珍惜留學機會,也會有更多的收獲。
多重壓力下的突圍
對工作後出國留學的中國學子來說,即使有了清晰的目標,在真正進入留學生活後,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
蘇悅在28歲時辭職,只身一人到日本學習文化研究。她表示,能感覺到精力不如學生時代那麼充沛。「讓已經工作的人再坐在課桌前學東西還是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的。記得之前念書時,我可以在圖書館坐上一天,現在能坐半天就不錯了。相比20出頭的學生,脫離學習環境較長時間的學子需要一段時間來培養自己的專注力。」蘇悅說。
除了精力不夠充沛之外,適應新的語言環境也讓蘇悅感受到了壓力。「雖然我在國內已考過日語一級,但因為工作之後用得很少,日語運用能力急速下降。」為了跟上上課進度,蘇悅特意買了一支錄音筆。「因為怕聽不懂,就把課堂所講的內容錄下來,回家再慢慢聽。有時候想到自己年紀大了,記憶力沒有以前好了,就感覺壓力更大了。」
在接受筆者採訪的海外學子中,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挑戰——經濟壓力。出國留學一般費用不菲,在沒有新的經濟來源的情況下,規劃好留學期間的開銷非常重要。
在國內工作3年的楊明松,雖然經濟收入還可以,但準備出國留學已經花掉了他一半的積蓄。在德國留學期間,他為了省錢,從各方面都盡量做好規劃。
如何衡量值不值
對工作後出國留學的選擇,大家的看法並不相同,讚成者有,反對者也有。
楊悅的父母就不太理解他的選擇,「畢竟我在國內的工作不錯。在父母看來,我出國留學相當於拋棄國內所有的積累,去探求一個未知的結果」。
瞿凱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工作經驗,出國留學才更有針對性。「有一種觀點是既然已經有了工作,年紀也不小了,再出國留學的必要性不大。」 瞿凱說,「但只要目標明確,出國留學就有價值。以我為例,出國留學歸來後做到了自己的預期目標——轉到金融行業,現在已在一家金融服務機構工作。」
楊明松已留學歸來,並回到了之前工作的公司,進入了管理層。他認為,出國留學的經歷增加了自己的成功機會。「當時我做出出國留學的決定,也是經過反復思考的。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能達到的高度,所以希望能有所突破。只要是目標清晰的留學就是值得的。」楊明松說,「我從學校到工作單位,再從工作單位到學校,如今又返回工作單位。這段經歷,為我認識自己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對自己認知的加深,生活也會朝著積極的方向變化。」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無論在什麼年齡段出國留學,都需要有明確的規劃和清晰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讓留學經歷「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