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7年瑞士萊蒙尼亞學院校友雅克·杜波謝取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兩位科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再次產生於瑞士。

截至目前,瑞士已有28人獲得諾貝爾獎。很多人都感嘆,這個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50多萬的蕞爾小國,憑什麼成為諾貝爾獎大國?瑞士的科研和教育水平位於世界前列不是沒有理由的。
首先,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每年教育開支佔聯邦預算支出的10%左右,是世界上教育投入比重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次,瑞士擁有很多其他國家不具備的資源。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由德國保險業巨頭安聯保險發佈的《2019安聯全球財富報告》(Allianz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9)顯示,瑞士人均金融資產淨額(net financial assets per capita)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但它仍是全球人均金融資產總額(gross financial assets per capita)最高的國家。瑞士也是許多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更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難民署(UNHCR)、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約200個國際組織的所在地,日內瓦萬國宮為聯合國僅次於紐約總部的第二大樞紐。瑞士的學生可以沈浸感受各國文化、政治、經濟、科技領域的碰撞,並獲取更多的在世界頂尖公司、組織的實踐機會。

(圖片來源《2019安聯全球財富報告》官方報告)
再者,瑞士學校擁有較為獨特的教育理念,最終能夠培養出各界人才。如果說美國教育想把學生培養成野心勃勃的狼,中國教育想把孩子變成乖順勤勞的羊,那瑞士教育就是想把學生培養成擁有無限靈性的海豚。瑞士提倡不局限於課堂,囊括所有領域的學習,成為真正的「國際精英」。歐盟報告顯示瑞士的創新力表現為歐洲最佳,這和一國的教育理念與實施的成功是分不開的。
作為聞名全球的瑞士頂級私立學校,瑞士萊蒙尼亞學院一直充分貫徹瑞士精英教育理念,始終以開放的心態引領學術的潛力、激發自我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由此樹立起高水準的教育聲譽。瑞士萊蒙尼亞學院創建於1908年,其高中IBDP課程成績名列瑞士首位,且高出全球平均水平20%。